特斯拉“洋萝卜”来势汹汹:中美自动驾驶竞争进入白热化

科技 2024-07-24 18:56 阅读:1

特斯拉“洋萝卜”来势汹汹:中美自动驾驶竞争进入白热化 第1张

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累计行驶里程。

“洋萝卜”来势汹汹,本土企业如何接招?

早在今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,马斯克就做出了特斯拉All in自动驾驶的决定。尽管其Robotaxi的推出时间从8月8日延期至10月,也未能阻挡全球投资者对特斯拉的关注。

彼时,特斯拉股价甚至一度因Robotaxi大涨。

今年6月,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对特斯拉评价甚高: “全程体验下来,FSD的表现还是很丝滑的。绝大部分路况处理都让我很安心,很像人类司机驾驶。但中国的道路比美国复杂程度更高,人流和车流更多,很期待FSD之后在中国的表现。”

中美路况的区别,成为大家对FSD关注的焦点。相比美国,中国的路况更为复杂,微博上甚至还出现一个热搜,“FSD很难搞定国内3亿小电驴”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马斯克此番目标非常清晰:一方面要抢占智能新能源汽车市场;另一方面,也是希望通过中国的复杂场景和路况获得更多高质量接管数据,加速其自动驾驶系统迭代。据悉,特斯拉在中国销售的汽车数量约180万台,如果都装载FSD,这180万台车将变成无处不在的、可感知、可规划、可决策的汽车机器人。

面对来势汹汹的特斯拉,国内尚未有车企能与之抗衡。在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,尽管国内入局者众,但目前能做到规模化、常态化测试的也只有萝卜快跑一家,也是我国唯一有希望站上国际舞台,与Waymo、特斯拉一较高下的“王牌”。

更为重要的是,特斯拉这个“洋萝卜”与中国自动驾驶玩家PK的背后,也是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竞争的缩影。

自动驾驶技术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具有突出表现的领域。过去,美国凭借硅谷的科技优势和特斯拉等科技公司的引领,一度遥遥领先。但近年,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中国玩家通过大规模投入和技术攻关,正迅速缩小差距。

可以说,当下,中美自动驾驶竞赛已发展到了非常关键的阶段。面对特斯拉来势汹汹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和其FSD ,以萝卜快跑、小马智行等为代表的“自动驾驶中国队”不能落后,也不能松懈。

无人驾驶技术涉及数据安全,自主研发很关键

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的顶级应用场景,也是大模型第一个真正的杀手级应用,因此成为中美人工智能竞争的焦点。

经济学家余丰慧告诉南都记者,特斯拉FSD入华既是挑战也是机遇,它将激发中国企业在无人驾驶领域的自主研发热情,推动行业向更加成熟、自主、多元化的方向发展。

与此同时,余丰慧也强调了中国在无人驾驶领域自主研发的重要性,主要基于几点考虑:一是国家安全,自动驾驶涉及大量数据采集与处理,自主技术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;二是产业战略,掌握核心技术有助于确立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的领先地位,增强国际竞争力;三是市场适应性,自主研发能更好地满足本土化需求,适应中国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;四是经济利益,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,减少对外支付的高额技术授权费用。

知名经济学者、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告诉南都记者,FSD的线路和现在国内主流自动驾驶的技术线路有所不同,FSD是强智能弱感知,国内比较普遍的是强感知弱智能,相对而言,国内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更适合自动驾驶出租车,由于强智能达到目标的数据累积需要很长时间,FSD当下还不是完善的自动驾驶技术,只能停留在L3水平。所以,入华的FSD短期不会对国内自动驾驶技术造成冲击。但介于特斯拉较高的市场份额,未来可能会在FSD应用上更加普及,并增加数据流入口,加速FSD的深度学习进度。

盘和林还强调称,自动驾驶的技术瓶颈在算力,而不是算法和数据,壁垒不在特斯拉,在英伟达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为确保自动驾驶始终位于前沿,美国持续进行国内政策、立法的支持以及技术、资本的全球性输出。今年5月,英国自动驾驶大模型初创公司Wayve.AI获得了一轮10.5亿美元的融资,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也作为新投资方参与投资,原投资方微软继续跟投。6月,加拿大自动驾驶卡车公司Waabi,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,投资方包括了美国网约车巨头Uber和英伟达等。

Waymo目前已在旧金山和凤凰城提供无人驾驶的出租车服务,最近还扩展到洛杉矶和奥斯汀,每周为市民提供超过50000次付费乘车服务。

此外,Waymo正在加紧努力来推动其利润丰厚的机场叫车服务。目前,已经获得了在旧金山市、半岛部分地区以及到达机场的高速公路上全天24小时运营其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的许可证。

在国内,当我们在讨论无人驾驶是不是会抢网约车司机饭碗的时候,我们也要抬头看看,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,保住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的“饭碗”。因为,即便把国内所有正在营运的Robotaxi算在一起,可能也达不到全部运力供给的哪怕1%。而中美之间的自动驾驶暗战,不仅涉及科技实力的比拼,还关系到经济利益的争夺,一旦错失这个窗口期,也将影响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的地位。

采写:南都记者 汪陈晨